● 本报记者 魏昭宇
近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拟参投上海浦清本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6只子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4月中下旬,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亦发布公告,宣布参与投资6只子基金,覆盖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硬科技等前沿领域。这意味着,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完成两批子基金投资决策。
经梳理发现,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海、成都等多个热门城市的母基金频频发力。从参投板块上看,“硬科技”成为基金青睐的重要赛道。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各地股权投资步伐加快,叠加政策方面的支持,新兴产业将获得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助力当地产业稳步升级。
四个月内两次出手
近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拟参投6只子基金,包括上海浦清本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比邻星四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苏州千骥康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凯风开兴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上海鼎峰未来能源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无限启航海河(天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公开资料显示,这已经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近四个月以来官宣的第二批参投子基金名单。4月18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表示,拟参与投资6只子基金,分别是上海博联脑科学产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上海安福创生合成生物学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木华水清(上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峰瑞睿佳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联想未来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中科创星硬科技(上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据悉,上述子基金的投资范围覆盖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硬科技等多项前沿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成立于2024年,总规模达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并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组建。据悉,基金周期设定为15年,这一长周期设计体现了对投资项目成长的耐心与长期扶持的决心,必要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3年。
在一级市场募资较为困难的当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12只子基金投资决策的案例并不多见。此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表示,今年将投资二十几只子基金,构建全链条创新投资生态。在投资策略上,该产业基金重点布局未来健康、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六大前沿领域,尤其关注多学科交叉创新与平台性技术突破。
多地产业基金动作频频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高效运作,只是近期上海母基金产业快速发展的众多案例之一。7月28日,总规模约890亿元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启动第三批子基金遴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根据遴选公告,子基金须由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本次遴选鼓励GP与符合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重点布局方向的龙头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基金。
此外,上海创投圈近期迎来不少利好消息。比如,7月27日,在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上,浦东人工智能种子基金正式发布。该基金由国资主导,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聚焦种子轮阶段,旨在投资创新人才和前沿技术,加速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在浦东落地转化。会上,浦东创投集团与18家企业签署种子基金投资项目,成为激活源头创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基金通过友好灵活的投资机制,有望解决初创团队生存问题,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创新氛围提升,助力打造全球领先垂类模型生态集聚区。
除上海外,下半年以来,不少地区都在产业基金方面频频发力。8月12日,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关于粤科母基金常态化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申报指南的公告》显示,旗下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15只母基金拟常态化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有分析显示,此举在数量、规模及机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尚属少见,或将对创投行业起到示范性带动作用。
7月24日,成都正式发布首只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该基金重点瞄准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下一代移动通信、脑机接口、群体智能、量子科技、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核能、前沿新材料十大未来产业领域。
真金白银支持硬科技赛道
近年来,政策端的大力扶持对一级市场生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以上海为例,7月1日,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强服务优环境 进一步打响“投资上海”品牌的若干举措》,提出建立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设立总规模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用好1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投资力度。
从上述基金的投资方向上看,“硬科技”成为各家机构们关注的热门赛道。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角度看,LP和GP对创新技术的看好,将加速催生出一批高成长创新企业,推动城市在新兴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为例,魏凡杰表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着眼于建立超前认知,发现那些未来可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方向,并帮助它们缩短进入市场的道路。”在他看来,基金重点关注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周期长、现有产业化条件缺乏,但迭代迅速、有机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创新技术,坚持耐心资本的角色,帮助前沿领域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穿越风险,共同成长。
“对于一家投资硬科技赛道的创投机构来说,我们要力争在创始人成立科技公司之前就发现这些优秀的标的。”一位来自上海GP机构的投资人士李鹏(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我们公司现在正在做的,是深入到大学、研究院所,在一项新技术尚处萌芽阶段时就发现其价值,鼓励并帮助研究人员将其‘做大做强’。”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产业基金的设立为硬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才短缺、技术研发不确定性较强等。“随着科技产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硬科技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金融层面对硬科技赛道的支持力度仍有很大空间,我们也将持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为这一产业添砖加瓦。”李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