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长盈精密(300115.SZ)最近披露的半年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海外人形机器人零件实现收入超过3,500万元,而2024年全年仅为1,011万元。除此外,公司上半年还取得了多个国产人形机器人品牌的量产订单。迅速增长的量产订单和收入数据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布局,长盈精密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业务已开始放量,逐渐进入收获季。
半年报显示,长盈精密从2024年开始加快人形机器人相关产能的建设,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已有能力为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客户开发如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金属材料,PEEK、IGUS等工程塑料,橡胶、硅胶、尼龙、纤维织布等多种材料的零件,使用包括CNC、3D打印、压铸、注塑、滚齿、热压等多种成型工艺,为人形机器人的结构件、执行器、传感器、变速齿轮、线束、电机等提供核心零部件。
北美头部客户产品初入量产期,后续成长空间巨大
公开信息显示,长盈精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海外客户主要为北美两大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T公司和F公司。进入2025年,T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量产阶段,但截至今年8月,仅生产了数百台,离今年5000台的量产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后续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要知道,T公司对人形机器人产品长期的量产目标是每年生产100万台机器人。
长盈精密的另一北美头部客户F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也开始进入量产阶段。该公司的BotQ工厂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与Helix模型赋能,年产能可达1.2万台,目标未来四年扩展至10万台/年。这一模式将机器人生产与AI能力深度绑定,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未来,随着北美两大头部客户人形机器人产能放量,长盈精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海外收入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获多家国内量产订单,提升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发展预期
长盈精密半年报中还明确披露,公司上半年取得了多个国产人形机器人品牌的量产订单。这有助进一步提升公司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业务的增长预期。
相比北美,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忽视。今年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入局者明显增多,包括华为、字节、比亚迪、小米、广汽、蚂蚁等在内的车企及科技厂商纷纷加码具身智能,巨头的加入进一步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步伐。
上海证券认为,DeepSeek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通用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事实上,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已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今年3月,宇树科技与同济大学达成超800万元的采购协议,相关产品H1-2人形机器人将用于学术科研;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拿到了中国移动1.2亿的采购订单,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披露中标金额最高的订单;同期,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科技超9000万元的采购项目,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有望发挥在汽车智能制造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产业化加速,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进入高增轨道
虽然近两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都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达到全面爆发的阶段,但这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接下来会有一个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这一迅猛的增长预期,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潜力的高度认可。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处于市场发展的前列。其中中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积极的政策支持,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24年6月,中国企业数量超过60 家,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总数的37%。美国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方面的深厚底蕴,为其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日本则凭借在机器人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与工艺优势,在人形机器人的精细化设计与制造上独具特色。
总体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在当前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在应用领域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协同等多因素推动下展现出极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内生发展+外延投资,长盈精密加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经过多年的内生发展,长盈精密在多个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已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叠加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优势,公司或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受益者之一,这一点从公司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销售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就可以初见倪端。
除内生发展外,长盈精密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外延投资。今年上半年,长盈精密以自有资金对东莞市国森科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增资250万元,成为其持股20%的重要股东。据了解,国森科的主要产品谐波减速器为人形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部件,复合长盈精密的战略发展方向。长盈精密表示,公司此前已经布局了机器人关节结构件(如灵巧手模组、四肢关节),但缺乏核心传动部件技术,增资国森科可整合谐波减速器的研发生产,为公司机器人关节模组提供高精度传动支持,完善公司在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助力公司开辟新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