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已产出中试产品!万润股份锚定PEEK新赛道

2025.09.19 | 604061491 | 1次围观

9月18日,万润股份在互动平台披露PEEK(聚醚醚酮)材料最新进展:公司已产出中试产品,中试线产能约100吨,目前正全力推进下游市场推广与产品验证,已向多家下游企业送样;后续将根据市场反馈及需求变化,动态优化产能配置。而早在8月27日,公司便已传来突破——其OLED用光敏聚酰亚胺(PSPI)成品材料(主要用于OLED面板封装),已成功切入下游面板厂供应链,实现稳定供应。

已产出中试产品!万润股份锚定PEEK新赛道

万润股份成立于1995年,公司前身为烟台开发区精细化工公司。公司主营环保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与医药四大业务,产品涵盖液晶材料、OLED材料、聚酰亚胺材料、沸石、钙钛矿光伏、医农药中间体等多个品类。

PEEK的传奇始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实验室,其问世后因卓越性能长期被限制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它的"硬核"之处,在于集多项极端性能于一身:在260℃环境下连续工作5000小时,强度几乎不变,熔点高达341℃;机械强度与韧性媲美金属,却能耐受强酸强碱腐蚀;耐磨性与滑动性能优异,且密度仅为铝合金的50%、钛合金的36%。

这些特性让PEEK成为机器人产业的"理想材料"。在关节与传动系统中,30%碳纤维增强的CF/PEEK复合材料制成的谐波减速器,能将承载能力提升30%以上,同时解决金属共振难题;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的膝关节齿轮组采用PEEK复合材料,可承受2米高空跌落无损。在机械臂与骨架结构中,特斯拉Optimus-Gen2通过应用CF/PEEK,实现整体减重10kg,行走速度提升30%。即便是高精度的传感器系统,PEEK弹性体替代金属后,能将动态响应频率从500Hz提升至2kHz,大幅提升测量精度。

从核心运动部件到精密结构,PEEK正在成为机器人实现"轻量化、高耐用、高精度"的关键密码。

全球产能格局:"一超多强"下的国产突围

全球PEEK产能呈现显著的集中化特征。英国威格斯以7150吨/年的产能占据全球60%份额,比利时Syensqo(索尔维拆分企业)、德国赢创紧随其后,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由于技术封锁,我国PEEK研发起步较晚,但近20年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

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研究中心率先打破垄断,2000年成立的吉大高新完成工业化中试;中研股份在2014年就实现千吨级产能,跻身全球四大千吨级PEEK企业之列。如今,国内企业正加速扩产:鹏孚隆计划建成2000吨高性能聚合物基地,沃特股份PEEK产能顺利投产,江苏君华1000吨项目验线合格,国产替代的版图持续扩大。

在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料二氟二苯甲酮(DFBP)的国产化同样值得关注。新瀚新材、中欣氟材、兴福新材已成为全球主要供应商,其中中欣氟材的DFBP产品通过国内外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为PEEK产业链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机遇与挑战:机器人浪潮下的PEEK突围战

随着人形机器人迈入量产临界点——2025年全球产能突破50万台,OptimusGen-3、Figure02等产品加速落地,PEEK的需求正迎来爆发。数据显示,PEEK在机器人关节部件中的使用占比已达42%,带动材料价格同比上涨18%;机构预测,每10万台机器人需消耗195吨PEEK,若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PEEK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

但PEEK的商业化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高成本,CF/PEEK价格约为钛合金的2倍,制约大规模应用;二是技术壁垒,国内CF/PEEK预浸料制备仍处实验室阶段,高端碳纤维依赖进口;三是验证周期长,下游客户认证需3-5年,产能爬坡需7年左右。

不过,破局的曙光已然显现。永卓控股实现T1100级碳纤维千吨级量产,光威复材加速PEEK预浸料试验线开发,中研股份与东华大学合作攻关PEEK纤维技术,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突破,正推动PEEK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另外从价格来看,PEEK材料国内价格约为38-41万元/吨,国外约80-100万元/吨,国内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国产替代趋势确定。

从"卡脖子"到"新赛道"

PEEK的故事,既是一部材料科学的突破史,也是中国高端制造突围的缩影。从被封锁的军工材料,到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拼图",它的价值重构背后,是国产替代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跨越。随着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的需求爆发,PEEK正从特种材料升级为"新赛道"核心,而中国企业的加速奔跑,终将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