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成果显著
国际机构深入布局中国市场
从机构准入到业务开放,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中国金融业开放大潮中,切实分享到市场发展的红利。
2024年4月,渣打(中国)合肥分行“开门迎客”。作为在华外资银行中的“熟面孔”,渣打的加码布局,主要是看准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
“安徽是中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区域之一。”渣打方面称,要发挥其在全球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市场的网络优势,全面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全球供应链、提升国际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外资金融机构调整优化在华业务布局,发挥引资、引智、引技纽带作用,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对制造业、民营小微、绿色金融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既有“熟面孔”深耕,也有“新朋友”入场。今年3月,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开业;9月,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开业,外资独资保险资管队伍再添新员……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一家家“外商独资”金融机构落子背后,是我国稳步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国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持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
金融对外开放将走向
“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金融开放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我国也与各方共同筑牢全球金融安全网:参与国际金融规则与标准制定,稳步推进巴塞尔协议Ⅲ等制度落地,夯实开放下的金融安全根基;持续提升在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参与度、影响力、话语权,为全球金融稳定注入更多中国力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我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与风险防控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平衡机制。比如,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通过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等手段,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望未来,系列新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地。此前,金融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将复制推广自贸区、自贸港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做法,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案,进一步优化准入管理、投资运作等安排;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曾刚预计,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将呈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格局。制度型开放将更加深入,从单纯的市场准入开放向规则、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形成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