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广汽菲克管理人发布消息称,因已无重整可能,宣告广汽菲克公司破产。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广汽菲克土地、建筑物、生产设备等核心资产之外的资产已经基本处置完毕,但其核心资产——长沙工厂,历经五次公开拍卖,起拍价从首次的19.15亿元一路降至第五次的9.92亿元,累计降价近10亿元,却仍无人问津。
广汽菲克的溃败折射出传统合资模式的结构性危机,曾经的“市场换技术”模式,正在发生根本逆转。
产线改造的经济账成“拦路虎”
“产线改造的经济账是首要‘拦路虎’。”某合资车企制造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广汽菲克工厂设备以燃油车制造体系为主,若要转型新能源产线,至少还需追加数十亿元投资。“新能源车企更倾向自建智能化工厂,改造老旧产线的性价比缺乏市场吸引力。”
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工厂焊接机器人、涂装线等设备清算价值仅19.15亿元,不足负债总额81.13亿元的四分之一。更严峻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持续的背景下,燃油车专用设备的残值缩水率普遍超过50%,其拍卖标的属性已从固定资产异化为负资产包袱。
对此,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公告事项是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依法依规推进破产程序的正常工作安排,广汽集团将尊重并支持法院及破产管理人的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菲克是由菲亚特集团和广汽集团于2010年3月成立的合资公司。2014年,菲亚特与克莱斯勒合并成立“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2015年,广汽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
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未经审计)总资产为73.22亿元,总负债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0.80%。2022年11月,广汽菲克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之后,国产Jeep旗下的指南者、大指挥官、自由光、自由侠、指挥官等产品相继停产。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接管并改造了广汽菲克广州工厂,用于生产纯电动汽车。
传统合资模式引反思
回溯广汽菲克发展历程,其命运沉浮正是合资模式的缩影。
2017年企业汽车年销量冲上22.23万辆巅峰,长沙工厂生产线三班倒仍供不应求;而到2022年破产清算前夜,其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110.8%,净资产缺口近8亿元。
股东内耗成为广汽菲克走向衰落的开始。2022年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增持股份至75%的声明,引发广汽集团连夜发表声明抗议,双方决策机制几近失灵。而彼时,恰恰是在汽车产业转型最关键的时间窗口——当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密集投放纯电平台产品时,广汽菲克的新能源布局停留在了油改电概念车阶段。
外方主导的决策机制加剧危机。有接近广汽菲克方面人士向记者透露,外方总部的产品规划委员会每年只召开两次,国产车型改款需经四大洲五个层级审批,“广汽菲克自由光改款拖延三年之久,错过了SUV市场爆发期”。
事实上,广汽菲克的溃败折射出传统合资模式的结构性危机。深层的问题在于,曾经的“市场换技术”模式正在发生根本逆转。
有分析人士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已完成迁移。当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被电动化平台与智能化系统替代,合资品牌的技术“护城河”正在瓦解。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座舱芯片市场中,本土厂商份额达7.4%,同比提升196%,首次超过国际巨头。此外,比亚迪刀片电池、华为ADS智驾方案也正成为众多外资车企的引进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危机中亦孕育着新机遇,当前行业正呈现出新的转型范式。以东风日产为例,其实施的“RE:NISSAN”计划颇具代表性。该企业重组决策链条,中国区CEO直接向全球总部汇报;同时与华为联合开发鸿蒙座舱,并与Momenta合作研发L2+级别智驾系统,技术本土化的策略明显区别于以往海外技术直接导入的模式。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跨国车企通过绑定本土技术伙伴、移交研发主导权、重构供应链,从单向技术输出转向双向能力共生。这一模式不仅会重塑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更将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形成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