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欣户外再战港股:全球钓具龙头的转型突围

2025.07.11 | 604061491 | 5次围观

  2025年6月27日,乐欣户外国际有限公司,在首次港交所递表失效仅一个半月后,火速更新招股说明书,二度叩门资本市场。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程序更新,而是一家深陷转型阵痛的代工巨头的背水一战。公司连续三年下滑的营收和近乎“腰斩”的净利润,揭示了疫情红利消退后的残酷现实。

  当“世界工厂”的光环遭遇消费退潮与本土红海的双重挤压,乐欣户外将IPO视为撬动自身从“代工依赖”向“品牌驱动”艰难蜕变的唯一支点。这场资本市场的闯关,关乎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上市成败,更是中国制造业如何挣脱价值链底端枷锁的缩影。

  代工依赖症:高市占率背后的增长隐忧

  财务数据连续三年滑坡,折射出乐欣户外光鲜市占率下的深层危机。根据招股书数据,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8.18亿、4.63亿和5.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29%;净利润从1.14亿元降至0.59亿元,缩水近半。尽管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2.23亿元、同比增长27.8%显现复苏迹象,但整体仍未恢复至疫情高峰水平。

  业绩下滑的核心动因直指“后疫情消费退潮”。公司坦言,疫情期间因钓鱼具备“低社交”特性而需求激增,但随着生活正常化,娱乐选择多元化导致钓鱼热度降温。这一变化在产能数据上尤为明显:实际产量从2022年的793.3万件锐减至2024年的416.8万件,工厂利用率由95%降至83.4%。

乐欣户外再战港股:全球钓具龙头的转型突围

  代工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在客户结构中暴露无遗。公司超90%收入依赖OEM/ODM业务,前五大客户贡献近60%营收。这种深度绑定导致两大风险:一方面,2024年北美市场收入占比从18.8%骤降至3.4%,暴露区域市场波动下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应收账款高企——前五大客户贸易应收款占比高达76.7%,严重拖累现金流效率。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仅2499.7万元,不足净利润的一半。

  更引发投资者疑虑的是上市前的突击分红。2024年7月,公司向控股股东浙江泰普森实业分派6500万元现金股息,几乎耗尽当年利润。创始人杨宝庆作为实控人(持股94.77%)独得超5000万元,这与招股书提示的“资金不足风险”形成微妙反差。

  双轮驱动的困局:自有品牌难挑大梁

  品牌化转型八年仅见微光,揭示乐欣户外战略转型的艰巨性。2017年收购英国品牌Solar被视为转型关键落子,但至今OBM业务占比仍不足10%。尽管Solar品牌2024年销售额较2018年增长三倍,但在乐欣体系内,2022-2024年自有品牌收入仅从3550万元缓慢爬升至4060万元,占比从3.9%提升至7.9%。

  中国市场开拓遭遇“主场劣势”的矛盾现象更凸显转型瓶颈。虽然中国拥有1.4亿活跃钓鱼人群(年均垂钓≥4次),25-44岁中青年占比46%,乐欣户外作为本土企业却未能有效收割红利。2024年公司中国收入占比仅15.2%,2025年前四月进一步降至9.1%。这背后是本土品牌认知度不足与渠道建设滞后——当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钓具企业注册量暴增至53.2万家,乐欣的“主场优势”已被稀释于红海竞争中。

  “双轮驱动”失衡导致增长动能不足。公司目前的产品矩阵涵盖9000+SKU,涵盖床椅配件(50.7%)、包袋(25.1%)、帐篷(22.9%)三大品类,但代工与自有品牌业务呈现显著断层。在代工端,公司深度绑定迪卡侬、Pure Fishing等国际品牌,具备成熟供应链但议价权受限。在品牌端,Solar定位英国鲤鱼垂钓细分市场,难以辐射更广泛的亚太消费群体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存货数据中具象化:截至2024财年末,公司存货达1.06亿元,占总资产37.06%。高库存不仅占用运营资金,更在快迭代的户外用品市场面临减值风险。

  资本市场的胜负手:IPO成转型最后一搏

  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乐欣户外此番IPO募资将重点投向三个战略方向:品牌矩阵扩张、全球创新中心建设及产能智能化改造。其中最关键的布局是双轨并行的品牌战略。一方面,升级Solar品牌,投入欧洲市场本土化运营,从鲤鱼钓具向多场景产品线延伸。另一方面,孵化亚太新品牌,针对中国及东南亚开发专属品牌,破解“水土不服”难题。

  产能升级计划直指代工模式痛点。公司计划在浙江基地引入自动化生产线,通过“数字化能力提升”降低对人力成本的依赖。此举若能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既可巩固代工业务基本盘,又能为自有品牌提供敏捷供应链支持——2024年毛利率已升至27%证明其增效潜力。

  潜在的行业并购可能重塑全球格局。招股书明确提及“投资或收购具有协同效应的钓具品牌”,暗示可能通过资本运作整合鱼竿、渔轮等互补品类。对乐欣尤其关键的是突破当前产品形态局限——其主力产品(椅、包、帐篷)多属“钓鱼周边”,而占据消费大头的鱼竿、渔轮等核心装备仍被Rapala等品牌垄断。

  站在港交所门前,乐欣户外的故事已超越单纯IPO范畴。其转型路径映射着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命题:当全球最大钓具制造商年营收不过5亿元、净利不足6000万,代工模式的增长天花板清晰可见。而账上2211万元现金面对53万家本土竞争者,资本补给已成生存必需。

  更新招股书不仅是上市程序的延续,更是一份传统制造巨头向品牌运营商蜕变的宣言书。若闯关成功,乐欣或将成为搅动全球钓具行业格局的鲶鱼;若再度折戟,代工依赖症下的增长困局或将持续侵蚀其龙头地位。无论结果如何,乐欣户外的资本化之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都具有启示录式的意义。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