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序源赴港上市收证监会反馈意见:聚焦离岸架构架构、合规性及业务数据安全等问题

2025.07.11 | 604061491 | 5次围观

专题:安序源港股IPO:连亏两年累超4600万美元

  7月11日,安序源收到证监会关于本次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具体反馈如下:

  一、说明AxbioTalentLimited信托设立时间、类型及运作方式、期限、各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安排及信托受益人等情况。

  二、关于搭建离岸架构及返程并购的合规性,说明:(1)搭建离岸架构和返程投资涉及的外汇管理、境外投资、外商投资、税务管理等监管程序具体履行情况,并就合规性出具结论性意见;(2)安序源生物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取得安序源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安序源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定价依据、支付手段、支付期限及其合规性、收购定价的公允性,以及上述股权转让环节相关转让方纳税申报、缴税情况,是否符合《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3)公司及主要境内运营实体设立及历次股权变动合规性的结论性意见。

  三、说明激励对象涉及外部顾问的具体情况,参照《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境外发行上市类第2号》有关要求核查说明是否签署顾问合同,合同中是否明确顾问的具体职责期限及参与经营管理方式等,并出具明确结论性意见。

  四、关于业务经营,说明:(1)公司及境内运营实体是否涉及开发、运营网站、小程序、APP、公众号等产品,是否涉及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内容,提供信息内容的类型以及信息内容安全保护措施;同时说明收集及储存的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2)境内运营实体经营范围、实际业务是否涉及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领域。

安序源赴港上市收证监会反馈意见:聚焦离岸架构架构、合规性及业务数据安全等问题

  2025年5月,基因测序赛道的安序源科技(AxbioInternationalLimited)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募资推进其电化学检测平台及基因测序仪的产业化进程。这家成立仅9年的公司,凭借“半导体+生物技术”的跨界融合,两年内拿下超1.1亿美元融资,估值一度冲至3.475亿美元。不过,资本故事背后,安序源在赴港上市之路上,面临着诸多棘手的挑战。

  一、公司经营挑战

  (一)产品商业化困境

  安序源的产品管线涵盖一款微阵列芯片分析仪、两款EL-NGS基因测序仪以及多种配套检测试剂盒。然而,截至目前,其商业化进展缓慢。核心产品微阵列芯片分析仪AxiLonaEL-100虽已于2025年3月完成临床试验,并在4月取得江苏省药监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公司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该产品对荧光微阵列检测技术并未形成明显的替代作用。全球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器及耗材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态势,2023年,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合共占据96.2%的市场份额,仅Illumina一家就独占72.1%。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安序源的产品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例如,其另一关键产品AxiLonaAXP-100,2021年推出原型机,2023年推出科研版本,但至今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而AxiLonaAXP-1000仍处于设计阶段,预计2026年下半年才能完成设计。漫长的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周期,使得公司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营收,经营压力巨大。

  (二)市场竞争激烈

  安序源所处的分子检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在非测序分子检测仪器及耗材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bioMérieux、Bio-RadLaboratories、DanaherCorporation、QiagenN.V.及RocheDiagnostics等公司,这些企业凭借广泛的产品组合、持续创新能力及全球分销网络维持着强大的竞争优势。在高通量基因测序领域,更是被少数跨国生物科技公司主导。中国市场中,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也占据一定份额,截至2025年5月,国家药监局及其地方对应机构已批准由23家市场参与者生产的36款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器。安序源虽以电化学技术作为差异化竞争点,但面对巨头们成熟的品牌、完善的渠道和高度的客户黏性,其市场拓展之路困难重重。从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安序源48万美元的收入,与Illumina的43.72亿美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新进入者不仅要面对巨头们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全方位压制,还需努力改变客户的使用习惯和市场认知,这对安序源的市场开拓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财务状况挑战

  (一)持续亏损与高负债率

  财务数据显示,安序源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合计仅48万美元(约345万元),然而合计亏损却高达4632万美元(约3.3亿元),平均下来每天亏掉6.3万美元(约46万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债净额5827万美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229%,流动比率仅为0.4。这意味着公司的负债水平远远超过其资产承载能力,短期偿债压力巨大。从现金流量来看,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5亿美元,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为42.2万美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60万美元。持续的经营现金净流出,反映出公司当前业务造血能力不足,主要依靠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若按2024年1.5亿美元的经营现金流净消耗速度计算,公司现有的现金储备恐难以支撑太久。

  (二)烧钱的研发与行政开支

  安序源烧钱的大头在于研发与行政开支。2024年尽管研发开支从1530万美元降至1140万美元,但行政开支仍高达650万美元。公司也坦言,目前商业化能力尚未得到验证,未来增长严重依赖在研产品的成功上市。然而,生命科学领域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临床试验,再到监管注册以及最后的商业变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AxiLonaAXP-100产品为例,2021年推出原型机,2023年推出科研版本,到2025年4月招股书披露时,仍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临床试验、设备购置等。而且,由于公司营收微薄,难以覆盖高昂的开支,导致亏损不断扩大,进一步加重了财务负担,使得公司在资金链上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三、高管团队挑战

  (一)技术商业化经验不足

  安序源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Tian博士是顶尖科学家,在生物科技与半导体融合方面拥有逾20年经验;创办人兼首席运营官Ivanov博士在半导体及科技行业拥有逾30年经验。公司研发团队实力较强,81名成员中60%持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然而,擅长技术研发并不等同于擅长技术商业化。从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在技术商业化方面,高管团队似乎面临着较大挑战。公司成立多年,至今营收规模极小,主要产品仍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这或许反映出高管团队在将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商业变现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和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仅有技术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技术成功推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实现盈利,是对高管团队商业运营能力的重大考验。

  (二)决策与市场适应性存疑

  公司在发展战略和决策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在产品研发进度上,部分关键产品如AxiLonaAXP-100和AxiLonaAXP-1000的研发周期较长,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节奏。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产品的延迟上市可能导致公司错失市场机遇,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此外,面对行业巨头的竞争,公司在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决策是否精准有效,也有待市场的检验。如果高管团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战略决策,提高公司的市场适应性,公司在上市后面临的经营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安序源赴港上市之路布满荆棘,公司经营、财务状况以及高管团队等方面的挑战相互交织。若想在资本市场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安序源需要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升自身实力,赢得投资者和市场的信任。

声明:本文由AI大模型生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