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宁
人才作为量化私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当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重要性更加凸显。《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量化私募对于人才的抢夺十分激烈,除了此前的以高薪吸引外,如今更是祭出了“大咖‘一对一’带教”等新举措,在此基础上,量化私募对人才的国际化要求正日益提高。
多位量化私募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量化私募人才选拔此前更注重理工背景及综合能力,通常采用高薪和股权激励方式吸引人才。现阶段,量化私募则更加重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多家机构更是优化选拔机制,建立“一对一”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旨在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最大化发挥个人优势
近日,包括上海明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汯投资”)、上海鸣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鸣石基金”)和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灵均投资”)等多家量化私募,在最新一期的对外招聘中均将“大咖‘一对一’带教”作为对外招聘的首项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量化私募招聘呈现新特征,其中“导师制”成为亮点,从人才争夺到生态培育,头部量化私募集中推出“大咖带教”计划,反映了量化私募对人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明汯投资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建立多项针对人才长期激励和防止核心人才流失的方案,其中对于核心骨干,公司会针对性提升其工作体验,极力满足核心骨干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不断自我挑战和突破的成长氛围,围绕短中长周期打造员工成长计划。
上海天演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人才选拔上,公司不以专业背景和资历作为评判标准,而是更看重实质研究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目前建立了‘成长导师1V1带教机制’,由专属导师进行周度沟通,并根据个人特质定制成长方案。同时,鼓励相关人才接触研究全流程,并提供灵活的研究方向和项目选择机制,最大化发挥个人优势,做到新人也会有‘挑大梁’的机会。”
灵均投资首席投资官马志宇对记者表示,在人才甄选体系中,公司着重考察综合素质与成长潜力。对于青年高潜人才,则通过系统化的“实习生留用计划”进行发掘。“公司为每位实习生和初级研究员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结合具体研究方向的指定与带教,助力其快速熟悉行业特性、掌握核心研究方法,从而高效产出有价值的策略成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平稳过渡。”
国际化视野成重要考量
经过多年发展沉淀,量化私募目前已经着手布局海外市场,不少公司在海外主要市场设立了投研团队。在此背景下,量化私募也更加重视人选的国际化视野。
明汯投资最新发布的《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显示,早在2020年,该公司正式启动国际化布局战略,并相继在纽约、新加坡设立办公室。目前,美国、韩国市场的实盘交易已稳定运行,日本、印度等主要市场的筹备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全球布局已初具雏形。
鸣石基金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公司于2020年“出海”,成立鸣石投资(香港)管理有限公司,并在美国、日韩等地设有办公室,主要客户为海外知名机构投资者,目前受托管理资产超2亿美元。
上述明汯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资管行业必然要走向国际化,策略需要先“走出去”,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资本市场;对于成为国际主要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则需要拥有国际一流人才梯队与组织文化。因此,在人才选拔上,公司采取海内外同步推进策略,例如在北美设立投研中心,吸引大量海外顶尖量化人才,为模型开发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同时,积极在国内高校挖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