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亿公募换帅,中加基金新女帅杨琳接棒千亿盘,固收独大与排名困局待解

2025.07.17 | 604061491 | 4次围观

  来源:潮峰投研

  7 月16日,中加基金正式迎来掌舵人更迭。

  夏远洋在执掌2 年 4 个月后因 “工作安排” 离任,北京银行系出身的杨琳接棒董事长一职。

  这位拥有双硕士学位、横跨资管与品牌领域的新女帅,将面对的是一家规模超1300 亿但结构失衡的公募 —— 固收产品占比 97%,权益规模仅 14.3 亿,行业排名从 34 位滑落至 40 位。如何在稳固基本盘的同时打破增长瓶颈,成为杨琳的首要考题。

  夏远洋任期:规模微增难掩排名下滑,管理层动荡留隐忧

  夏远洋的任期(2023 年 3 月 - 2025 年 7 月)以 “稳健” 为标签,但细究数据可见隐忧:

  规模与利润的反差:管理规模从1219.20 亿增至 1308.71 亿,增幅 7%;非货币规模从 1125.05 亿升至 1213.58 亿,增长近 8%;净利润连续两年提升,2024 年达 2.52 亿(同比增 5.76%)。但行业排名却从 34 位降至 40 位,反映出增长动能弱于同业。

千亿公募换帅,中加基金新女帅杨琳接棒千亿盘,固收独大与排名困局待解

  此外,公司核心管理层动荡。其任期内,原总经理宗喆、副总经理魏忠、投研副总监刘向途相继离任,夏远洋一度代任总经理11 个月,直至 2024 年 6 月引入北京银行背景的李莹接任。频繁的人事调整导致战略执行连贯性不足,尤其对本就薄弱的权益投研团队造成冲击。

千亿公募换帅,中加基金新女帅杨琳接棒千亿盘,固收独大与排名困局待解

  截至2025 年二季度,公司 47 只债券型基金规模达 1184.09 亿,占比 91%;股票型基金仅 2 只,规模 1.73 亿;混合型基金 22 只,规模 12.57 亿。权益业务 “空心化” 的格局在其任期内未获改善,过度依赖固收的风险持续累积。

千亿公募换帅,中加基金新女帅杨琳接棒千亿盘,固收独大与排名困局待解

  杨琳接棒:双硕士背景藏优势,突破路径待验证

  新任董事长杨琳的履历兼具“专业性” 与 “股东基因”,为其接棒埋下双重线索: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杨琳曾任职于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在北银体系内历任资产管理部副总、公司银行部副总、品牌管理部总经理等职。其优势在于熟悉银行渠道资源与客户需求,且品牌运营经验或有助于提升公司市场辨识度;但短板同样明显——缺乏公募权益投资管理核心经验,对权益团队建设与产品创新的推动力存疑。

  杨琳延续了中加基金董事长均出自北京银行的传统,这意味着股东资源协同将更顺畅,但也引发“治理独立性” 的老问题。

  市场关注其是否会突破“固收优先” 的路径依赖,毕竟北京银行系此前三任掌门均未解决权益业务疲软的难题。

  千亿公募的深层挑战:规模光环下的结构性困局

  中加基金的现状折射出中型银行系公募的普遍困境:

  债券型基金占比91%、固收类合计占比 97% 的极端结构,使其对利率波动与政策调整的敏感度极高。2024 年债市震荡已导致规模从峰值 1463.62 亿缩水 154.91 亿,若未来市场风格切换,盈利稳定性将受严峻考验。

  14.3 亿的权益规模在 1300 亿总盘中占比仅 1.1%,且 22 只混合型基金中多数规模不足 1 亿,迷你基金占比超 60%。投研团队稳定性不足 —— 核心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足 3 年,较行业平均水平低近 40%,人才短板短期内难以补齐。

  在头部公募与特色中小公司的双重夹击下,中加基金的“中间态” 劣势凸显。其非货币规模增速(8%)低于行业平均的 12%,若无法在固收 +、细分赛道权益产品上找到突破口,排名下滑趋势或持续。

  杨琳的上任,为中加基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千亿规模的光环下,结构性困局的破解绝非易事。

  这家银行系公募能否打破“换帅不换赛道” 的循环,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