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试图摘掉“公考培训巨头”帽子的中公教育,正向“就业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日前,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公开披露其AI就业产品及服务生态,并回忆了公司的创业历程以及发展至今走过的弯路及变革。
“从高峰时的55000人缩减至7000多人,分校从2000家减到700家,中公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李永新称,在过去的发展中,公司曾走过弯路,做了很多不赚钱的项目,甚至从主营业务模式来看,追求快速发展和扩张市场战略,把利润当成了可以稀释的参数。
在他看来,疫情虽然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认知出现了重大偏差。“我们买了70亿的资产,造成了损失,这是我们走到今天面临困扰的根本原因。”
经历阵痛后,中公教育开始了以盈利为导向的转型,包括本部和省级分校,最近都在关注成本和效率提升。“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算账,七百多家分校每一家都在想办法,讲课内容能带来多少收入。” 李永新称。
从业绩数据来看,该公司去年营收26.27亿元,同比下降14.89%,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87.7%。虽然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
李永新透露,公司目前已确立四大发展战略:一是恢复传统业务,二是转型创新发展,尤其AI就业,要倾尽集团资源去做;三是加大行业并购,其最新的一个并购案例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四是围绕传统主业推进全面AI化战略。
瞄准大学生的AI学习机
AI就业学习机是中公最近首推的就业产品。据界面新闻了解,这款学习机内部研发近一年,主要面向在校生、毕业生及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和求职需求。
据官方介绍,这款学习机将AI与全周期就业服务整合,包括职业测评、选岗规划、备考学习、考试计划四个环节,内置的自研内容涵盖国考、省考、研究生、选调生、事业单位、央国企、教师招聘、三支一扶、社区工作者等九大类项目,包括两万多个学时课程,中公称,这些内容未来还会进行更新。
观众现场体验中公AI就业学习机 拍摄:界面新闻记者查沁君
关于学习机的AI能力,目前,在中公云信大模型及DeepSeek大模型的加持下,其学习机推出了七个AI工具,分别是AI智能规划、AI智能题库、AI申论批改等三个领学工具,及AI小鹿老师全程陪伴、AI职业测评、AI就业资讯推送及AI人岗精准匹配等四大求职功能。
以AI人岗匹配功能为例,其通过用户上传的简历,基于中公的岗位库及百万学员上岸案例大数据为用户实时推送可报考岗位,并预测每个岗位与用户的匹配度。目前,该岗位库每天接入300余条公告,新增一万余个岗位。
价格方面,中公AI就业学习机分为基础版、专业版和超强版三个版本。其中,最新款学习机基础版本售价为4999元,首发价为3999元。专业版本、超强版的首发价分别为5999元起、26200元起。
在学习机市场中,K12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学而思、作业帮、猿辅导等“教培派”凭借丰富自有教辅资源激烈角逐,科大讯飞、百度等“科技派”依靠AI技术优势强势入局,传统厂商步步高(维权)也凭借县域体验店渠道下沉坚守阵地,市场竞争已呈白热化状态。
与之相比,公考领域在学习机方面的动作则相对迟缓。除了中公教育日前推出学习机外,据界面新闻获悉,粉笔也预计在下半年推出相关硬件。
此外,高途今年1月已推出名为“高途过考 Pad”的学习机,面向自学考公学员,售价2980元,高途公考称之为“体制就业学习机”,不过从淘宝、京东线上官方渠道销量来看仍堪忧,两家数据均只有两位数。
高途创始人陈向东此前也明确表明了高途对硬件业务的态度,“它(指教育硬件)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业务)已经做得够多了。如果真的是好产品,任何时候(入局)都不晚。”
随着这些机构纷纷布局学习机,公考培训市场的竞争无疑将愈发激烈,各机构都在绞尽脑汁通过学习机这一载体,将自身的内容和服务更好地销售出去。
至于中公教育推出的AI学习机是否会冲击其线下课程,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称:“可能线上会有(影响),线下不会有啥影响”。
以其线下封闭班为例,多采用基地集中教学管理模式,住学一体,隔绝外界干扰,且纪律较严。师资也是一大亮点,不少教师来自中公教育研究院,在一些地区的封闭班,还会由研究院院长等学科名师授课。
不过,中公这款AI就业学习机所宣称的规划价值与实际效果能否完全兑现,其市场销量能否如预期般打开局面,目前尚难下定论,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数据验证。
“职业教育应向中小学渗透”
对李永新以及中公教育而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是集团极为确定的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就业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是真正能解决国家痛点、学生问题的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目前这个市场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从毕业生数量来看,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比2005年338万人的规模,过去二十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几乎翻了两番。据中国银河证券预测,在各阶段毕业率和升学率趋势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持续上升至2038年,峰值或达到1445万人。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催生了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据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学业规划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64.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3.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2.45%,预计将从2024年的323.3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487.7亿元。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业选择日益多样化。以前常见的就业方向包括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烟草系统等,如今还有选调生、招警辅警、公益性岗位、考研专升本、教师资格证、建造师等。就业市场涵盖的范围广,不局限于单一的就业形式。
据中公教育提供的过去十年的求职数据显示,十年间人数约提升了一倍约2500万左右,每年大概有250万到300万人报考相关考试,录取比例约3.96万人,这意味着,每年有将近300万体制内就业的需求。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李永新观察到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四大新变化:
一是就业观念变化——学历固然重要,但将来的就业前景已被家长高度重视。
二是时间观念的变化。“以前学生大四才着急就业,大三下半学期开始有点焦虑,现在则必须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李永新以公务员考试为例,从大四开始准备的通过率只有1.32%,而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成功率可提高到60%以上。
三是专业度的变化。“以前就业准备多靠个人经验,自己琢磨怎么写简历、投简历、备考,但现在光靠个人经验,很难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联动性的变化。“以前学生、企业、政府部门各忙各的,现在学生需要与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报考单位建立联系,相关服务也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小学、中学、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
比如美国的职业教育贯穿K-12至大学全程,小学体验职业场景,中学系统学习职业分类,做职业评估,高中阶段职业能力深化;在芬兰,98%以上的中学均开设了职业规划必修课,从自我特质剖析、职业体验实践到未来规划就业规划,层层递进。
“中国就业市场必然转型,走向全周期就业教育刚需化。”李永新判断,当下中国的就业服务出现全民性缺口,目前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尚在起步阶段,该公司未来还会将服务延伸至中小学职业启蒙阶段。